一口就知道的差別!台灣鯖魚 vs 挪威鯖魚哪裡不同?

一口就知道的差別!台灣鯖魚 vs 挪威鯖魚哪裡不同?
大家有沒有發現,最近超市的鯖魚種類越來越多?同樣是鯖魚,看起來也都差不多,有的寫「台灣鯖魚」,有的標「挪威鯖魚」,但價格和吃起來的油脂香氣卻完全不同。
明明都是鯖魚,為什麼有些人一吃就能分辨?今天就帶你用簡單、好懂的方式,把兩者差別一次講清楚!
目錄
1|產地大不同:冷海 vs 暖海,決定魚的靈魂
2|肉質、口感、價格一次看懂:差別可不只在外表!
3|鯖魚4大營養價值
4|薄鹽鯖魚能常吃嗎?
5|怎麼料理最對味?
6|鯖魚哪裡買最新鮮?
1|產地大不同:冷海 vs 暖海,決定魚的靈魂
鯖魚雖然都叫「鯖魚」,但出生地不同,整個味道也差很大。
台灣鯖魚:大多來自台灣東部或西太平洋的溫暖海域,屬於「花腹鯖」或「白腹鯖」這兩種。它們生活在溫度較高的水域,體型通常偏小,肉質緊實,油脂比較少,吃起來清爽不膩。
挪威鯖魚:來自北大西洋的寒冷深海,因為水溫低,魚體為了保暖會儲存更多油脂,所以肉質又厚又嫩,一煎下去那股油香超誘人。

這也是為什麼挪威鯖魚看起來油亮、魚排肥厚,烤起來會「劈劈啪啪」冒油,是天然魚脂的證明哦!
2|肉質、口感、價格一次看懂:差別可不只在外表!
雖然叫法一樣,但外觀、口感及價格,都有明顯不同。

所以,如果你喜歡清爽口感、重視CP值,台灣鯖魚很適合日常家常菜;但想要油香爆棚、入口即化的風味,那麼挪威鯖魚會讓你一吃上癮。
3|鯖魚4大營養價值
別看鯖魚平價,它其實是營養超豐富的「國民營養魚」!光看成分就知道,它真的不是只有好吃而已。
- 高蛋白質來源
每 100 克就有大約 14.4–19.3 克蛋白質。對正在成長的小朋友、或是三餐常常湊合吃的大人來說,都算是很方便補充的蛋白質來源。
- 豐富維生素
維生素 A(約 610–915 IU)跟皮膚、眼睛的日常維持有關;鯖魚的維生素 D 也不少,對平常待在室內、比較少曬到太陽的人來說,補起來會更安心。
- 礦物質多元
像鉀(約 211–236 mg)、鐵(約 1.4–2.1 mg)這些礦物質,在一般飲食中很常會吃不足。鯖魚一次就能補到好幾種,對忙碌的人來說真的很省心。
- Omega-3脂肪酸
鯖魚的油不是大家以為的「油膩膩」。裡面含有不錯的 Omega-3(約 2670–4500 mg),包括 DHA(約 2548 mg)和 EPA(約 1470 mg)這些重要成分,讓身體運作順暢、思緒更清晰的小幫手。

4|薄鹽鯖魚能常吃嗎?
很多人看到「薄鹽鯖魚」三個字會立刻聯想到「會不會太鹹?」其實不用太擔心,因為它的「薄鹽」主要是為了保鮮,不是要把鯖魚做成鹹魚那種重口味。
挪威鯖魚在捕撈後,會先抹上一點點鹽再快速冷凍,這個程序有幾個實際的作用:
①抑菌、防止氧化:
鹽能讓表面的微生物不容易生長,也能讓魚肉在運輸過程中維持更穩定的狀態。
②鎖住水分與油脂:
薄鹽能讓魚肉的細胞比較不容易在冷凍時受損,吃起來更鮮美。
③降低腥味、延長保鮮:
這層薄鹽能把初步的腥味先處理掉,讓煎起來更香。
④維持肉質彈性:
簡單說,就是吃起來不會乾柴、油脂感也會更明顯。
所以薄鹽鯖魚不是「重鹹食品」,而是挪威常用、也被餐廳很愛用的一種自然保鮮方式。鹽的量其實相當克制,煎起來剛剛好,不會有「吃鹽巴」的感覺。
同時,這樣的處理方式也不太會破壞魚本身的 Omega-3、蛋白質與維生素。平常只要搭配一些蔬菜或白飯一起吃,味道更平衡,也比較不會攝取過多調味。
5|怎麼料理最對味?
① 香煎鯖魚——零失敗的經典吃法
想吃到鯖魚最原本的香氣,用煎的就對了。
- 先在魚皮上輕劃幾刀,煎的時候比較不會縮起來。
- 薄鹽鯖魚本身已有調味,不需要額外加鹽,直接下鍋就行。
- 中火把魚皮那面先煎 3~6 分鐘,煎到金黃色再翻面,另一面煎到熟即可。
這樣煎好的鯖魚外酥內嫩,油脂香氣也會被逼出來,是最簡單卻最耐吃的一種料理方法。
② 味噌鯖魚——超下飯的日式家常味
如果想換換口味,味噌鯖魚非常適合當晚餐主菜。
- 鯖魚切段、魚皮輕劃刀讓味道更容易進去。
- 醬汁很簡單:味噌+味醂+清酒+醬油+砂糖+一點水,拌一拌就好。
- 小火煮 6~8 分鐘,等鯖魚吸飽味道後,最後稍微收汁。
- 起鍋後撒些薑絲和白芝麻,香味會更明顯。
鹹甜帶香、超級下飯,家裡長輩跟小孩都超愛。
6|鯖魚哪裡買最新鮮?
想吃到最肥美、油香滿滿的鯖魚,推薦日芳珍饌挪威鯖魚。
✅冷水生長、油脂豐厚:來自挪威潔淨海域,潔淨無污染,油脂超豐富。
✅急速冷凍保鮮:捕撈後立刻冷凍處理,鎖住最鮮甜的口感。
✅供應穩定、隨時開吃:退冰就能煎烤,在家也能輕鬆享受海味。
不管你愛清爽的台灣鯖魚,還是偏好濃郁油香的挪威鯖魚,只要挑對每一口都能嚐到大海的鮮甜。
👉薄鹽鯖魚懂吃、懂挑,就能變成家裡省時又好吃的常備菜! →日芳珍饌挪威鯖魚